第074章 少为人知的董昭(2/2)

地不熟,想迁都,想挟天子而令诸侯,除非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出兵,否则很难成功的。

【诸多谋划】

归顺曹操后,董昭劝降薛洪、缪尚,提醒曹操注意刘备,劝袁春卿投诚,襄樊会战时董昭还提议祸水南引,告诉关羽孙权有变。

在建安三年(198)(应该是199)董昭的旧主张杨为了支援好友吕布出兵被部下杨丑所杀,眭固又杀了杨丑,带领张杨部下屯军射犬,欲投奔袁绍。曹操消灭吕布后前来讨伐眭固,当时张杨的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守城池,董昭单身入城,将他们劝降。

建安四年(199),曹操派刘备阻击袁术,董昭提醒曹操可能有变,曹操表示他已经答应刘备了。事后,刘备果然叛变。

建安九年(204),曹操进兵围困邺城。袁绍的同族袁春卿是魏郡太守,正在城里,他的父亲袁元长住在扬州,曹操派人把他接了来。董昭写信给袁春卿劝其投降,好像并没能成功,破城后,曹操以董昭为谏议大夫。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远征乌桓,运粮困难,在董昭的建议下开凿了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解决了运粮问题。曹操上表封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包围樊城,声势强盛,孙权为了对付关羽联络曹操,要求曹操对计策保密,大臣们都说应该保密,只有董昭认为表面上需要保密,实际上却应该将这个消息泄露给曹仁和关羽,然后让关羽和孙权相互残杀。

这个事情我个人认为是董昭在谋略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足够的腹黑和虚伪,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主。

首先在表面上答应保密,不仅表示合作的诚意,麻痹了孙权,保证了江东不出变数,事后出了就算问题也可以找借口推掉;其次,将这个秘密泄露出去,可以给予守卫樊城的曹仁等人增加信心和希望,对己方有大利,对于关羽而言,就算他不退兵,也会产生疑心,军中士气也会有所动摇,这一加一减影响就很大了;最后董昭还算到了关羽的想法,知道关羽会犹豫不决,不太可能因此很直接退兵。

所以董昭说完之后,曹操直接采纳了他的建议,事后徐晃击退关羽,孙权夺取了荆州,董昭是有大功的。

在这一时期董昭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

ps:讨论历史,首先要知晓历史,对于汉末三国历史而言,迁都许昌不谈董昭,诸葛亮北伐不谈曹睿,蜀汉灭国不谈陈衹,还谈什么三国。

注:昭书与春卿曰:“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曹公愍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且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况足下今日之所讬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忠孝并替,难以言智。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宜深留计,早决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