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章 公孙渊背盟(2/2)

公孙渊的这个举动使得孙权异常的高兴,毕竟孙吴建国最晚,国力不如曹魏,资历不如蜀汉,还曾经被迫向曹魏称臣,这时能得到公孙渊的投靠还是有着很大意义的。

... --

最快更新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于是在嘉禾二年(233),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大赦天下。并且在同年三月,孙权送宿舒、孙综返归辽东,并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领兵万人,带上金银财宝奇货异物,加上“九锡”之礼的全套用品,经海路送给公孙渊。

孙权的这个举动,当时并不为大臣们所认可。举朝大臣,自丞相顾雍而下全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其人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不要太过分,只需派遣官兵数百人护送宿舒、孙琮回去即可,孙权到底还是没有接受规劝。

然而公孙渊得知这个消息以后,他也蒙了。为什么?孙权跨的步子太大了,公孙渊根本就不敢接受孙权的册封,他只要接受了燕王的称号,就等于彻底和曹魏决裂了,这并不是公孙渊想要的,公孙渊派出使者向孙权称藩,是企图得到孙吴的支援,希望孙权帮助他牵制曹魏,而不是自己彻底投靠孙权和曹睿对着干,毕竟当时孙吴弱远在千里之外,而曹魏强近在咫尺,公孙渊不是没有自知之明,他不敢真的和曹睿撕破脸。

没准公孙渊看来,你孙权派了这么多军队过来,还封我当燕王,没准就是拿我当炮灰呢?而且孙权还真有可能就是这么想的。

于是公孙渊背盟了,他诱斩吴使,吞下了东吴的部队和珍宝,然后将吴国使者的首级献给明帝。

明帝知道后很高兴,孙权一次性损失万余部队,丢了面子还失了里子,这可不是一个小亏。于是他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公孙渊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历史上公孙渊的这次背盟行动是相当成功的,对于辽东集团而言,他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自身的安全,而不是称王称帝,公孙渊的先祖公孙度当年那么嚣张都没敢直接称王当靶子,公孙渊也不傻啊。

公孙渊通过出卖孙权的行动重新获得了曹魏的信任,再次缓和了双方之间的关系,这个买卖是很划算的,毕竟公孙渊为什么要联络孙权,向其称藩,不久是害怕曹魏讨伐吗,现在出卖了孙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何乐而不为。至于孙权的感受,反正江东隔着大海又打不过来,管他干什么!

注:

吴书载渊表权曰:“臣伏惟遭天地反易,遇无妄之运;王路未夷,倾侧扰攘。自先人以来,历事汉、魏,阶缘际会,为国效节,继世享任,得守藩表,犹知符命未有攸归。每感厚恩,频辱显使,退念人臣交不越境,是以固守所执,拒违前使。虽义无二信,敢忘大恩!陛下镇抚,长存小国,前后裴校尉、葛都尉等到,奉被敕诫,圣旨弥密,重纨累素,幽明备着,所以申示之事,言提其耳。臣昼则讴吟,宵则发梦,终身诵之,志不知足。季末凶荒,乾坤否塞,兵革未戢,人民荡析。仰此天命将有眷顾,私从一隅永瞻云日。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斗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郡。臣不负魏,而魏绝之。盖闻人臣有去就之分;田饶适齐,乐毅走赵,以不得事主,故保有道之君;陈平、耿况,亦鷪时变,卒归于汉,勒名帝籍。伏惟陛下德不再出,时不世遇,是以慺慺怀慕自纳,望远视险,有如近易。诚愿神谟蚤定洪业,奋六师之势,收河、洛之地,为圣代宗。天下幸甚!”

孙权诏曰:“朕以不德,肇受元命,夙夜兢兢,不遑假寝。思平世难,救济黎庶,上答神祗,下慰民望。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将与戮力,共定海内,苟在同心,与之偕老。今使持节督幽州领青州牧辽东太守燕王,久胁贼虏,隔在一方,虽乃心於国,其路靡缘。今因天命,远遣二使,款诚显露,章表殷勤,朕之得此,何喜如之!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之今日,岂复是过?普天一统,於是定矣。书不云乎,‘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大赦天下,与之更始,其明下州郡,咸使闻知。特下燕国,奉宣诏恩,令普天率土备闻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