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章 二代君主公孙康(2/2)

,这是为什么?”曹操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尚、袁熙,我如果急攻,他们就会合力抵抗;缓和时,他们就会自相残杀;是形势使他们这样做的。”曹操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大破高句丽】

高句丽从伯固在位时,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建安十四年(209),公孙康出军进攻高句丽,攻破其都城,焚烧邑落,伯固子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便与涓奴加各率自己统领的部署三万余人向公孙康投降。

后来曹魏将领毌丘俭也是两次率兵征讨高句丽,攻破丸都,几亡其国,可与公孙康后先辉映。

在东汉末年,韩濊强盛,郡县不能约束,百姓大多流入朝鲜半岛。后来,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为带方郡(朝鲜京畿道、并忠清道之地),派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濊,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

据其子公孙渊所说,公孙康还曾经斩杀过江东孙权的使者。

在公孙康时期,曹操已经一统中原,逐步占据北方,早已经不是公孙度那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了,而公孙康仅以辽东之地最终选择依附曹操就是必然的结局了,毕竟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了。公孙康作为公孙度的继任者,虽然失去了营州,但收拾了袁氏兄弟,击败高句丽,打败韩濊,作为一位君主表现也不算差了。

公孙康历史上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公孙晃和次子公孙渊,不过他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情况下就去世了,死的可以说比较早,他的弟弟公孙恭就因为两个侄子年幼,成为了辽东第三代君主。

【三代弱主公孙恭】

相比自己的父亲公孙度和兄长公孙康来说,公孙恭可以说辽东君主中最为弱势的一位了。黄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派使者就地授任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爵平郭侯;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公孙恭对于魏朝也是更为依附,他把自己兄长的长子公孙晃作为人质送去了洛阳,这点曹魏要求江东至少三次,江东都没有以弟或者以子为质。

在汉朝时期有名为任子制的制度,公孙恭将公孙晃送去洛阳就是以此为名义,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据《汉官仪》所载,汉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此制度肇始于西汉哪位皇帝已无明确史载,但是从《汉书》查证,至少在汉武帝时就已通行。

不过公孙恭因病丧失了生育能力,几乎成为阉人,身体虚弱不能治理国家,所以他本人应该没有后代。太和二年(228)已经长大成人的公孙渊胁逼他退位并且将其囚禁。

ps:感谢大家的支持,这周末中午都加更一章,争取本周结束辽东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