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北伐争议(2/2)

东吴方面,孙权考虑曹魏可能会趁着蜀汉一时实力减弱而趁机进攻蜀汉,向巴丘的戍卫部队增加了一万兵力,一来欲作为蜀汉的救援,二来根据形势对蜀汉进行瓜分。蜀汉见势,亦增加了白帝城的防御力量,以防范突然之变故。

曹魏方面,诸葛亮死后,魏帝曹睿也感觉到威胁大减,君主模板从文帝、景帝逐渐转为夏桀和纣王,大肆收罗后宫美人,大兴建筑。

至于蜀汉内部,军中斗争加剧,杨仪杀死了魏延,自身最终自杀。一句话,要不是诸葛亮,谁会把蜀汉放在眼里。

【累死的诸葛亮】

在正史上诸葛亮事无巨细,积劳成疾,最终累死于五丈原,令人十分惋惜,然而诸葛亮本人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对于身体不好,在实际情况下,诸葛亮如此操劳也是没有办法的。

要知道在三国时期,曹魏害怕的并不是蜀汉,而是诸葛亮,当时诸葛亮以弱击强,把曹魏逼的以防御为主,拒不出战,可以说也没有人了。

然而这样做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蜀汉国力远弱于曹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无法让蜀汉国力有着明显提升,只能提升效率,而提升效率的最好办法就是亲劳亲为,事情都自己做,这样才会使得政务朝着诸葛亮自己最理想的方向发展。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要消耗诸葛亮本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力,最终减寿。

诸葛亮未必不知道这点,但他没有办法,因为想要灭魏,诸葛亮自己不打,更没希望,中国历史上能有几个诸葛亮啊?指望后来人,行吗?

可以想像诸葛亮站在朝堂上一眼望去,蜀汉的精英人物基本来自荆州、雍州等外地,益州本人英才寥寥无几,诸葛亮怎么办,他只能自己上了。

诸葛亮当时有多累,在汉中时要考虑北伐,回成都后还要处理政务,北伐时更是大意不得,因为蜀汉国力有限,必须控制损失,面对曹真、司马懿这样的军事强人,可以想像诸葛亮为了对付他们损耗了多少的精力,把司马懿打的闭门不出其背后又是多少汗水和心血。

但是他没有选择,他不上也得上,困于蜀地的下场必然是迅速灭亡,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例外,蜀地的那些政权没有一个能撑过五十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后主刘禅信任他,将蜀汉的大权全部交给了他,先主刘备的遗嘱犹还在耳边重复,部下们也以希翼的眼神看着诸葛亮,诸葛亮能无动于衷吗?

当时对于蜀汉内部而言,他们团结一致,已经做好了北伐的准备,现在不打,未来蜀汉还有这么好的内部环境吗。

所以诸葛亮是没有选择的,他在表现出惊人的政治和军事能力的同时,在暗中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以弱击强,强者不犯错,岂是说说的。

ps:诸葛亮的悲剧来自于对手太强大,蜀汉内部问题不大,但客观因素决定了北伐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