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诸葛后事(2/2)

在当时蜀汉北伐军内,毫无疑问是由诸葛亮掌管大权,在他之下,文官第一人应该就是长史杨仪,武将第一人就该以魏延为上了,然而二人却极为不和。据说当时前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对方,每次并坐皆争论,魏延常举刀刃指向杨仪作威吓,杨仪则泣涕横集。

就算是诸葛亮本人对于他们的矛盾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当时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又借... --

最快更新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又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司马费祎常介入二人坐间,为他们谏喻分别,以释其意,因此诸葛亮在世之时,可以各尽魏延、杨仪之所用者,费祎有一份很大的功劳。

结果就是诸葛亮死前,虽然留下了吩咐,但并没有解决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只是暂时搁置了魏延的事情,可能对于诸葛亮来说,当时杨仪也好,魏延也罢,对于蜀汉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掌心掌背都是肉,他本人也难以取舍,所以干脆二者之间的事情,二者自己去解决吧。

现在颇为流传关于魏延反骨之事,在正史上并不可靠,说诸葛亮不重用魏延完全是骗人的,当时魏延的官职已经是前军师,兼任征西大将军,其军职非常高的,就算皇亲吴懿也不过左将军,魏延差不多是当时的蜀汉将领第一人。诸葛亮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子午谷计谋,但对于魏延还是很重用和信任的,很多时候都让魏延作为先锋,或者独领一军,将断后的任务交给魏延也是一种信任。

而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他本人也很可能在进一步,成为蜀汉军队的实际领导者,这点在当时军中不少将领都是这样看的,所以魏延本人也没有反蜀的意思,但因为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最终下场惨淡。

【后事】

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穿平时的衣服入殓,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后主刘禅下诏祭奠诸葛亮说:“您天生兼备文、武的才干,英明睿智忠厚诚实,受先帝托孤遗命,尽心力辅佐寡人,使衰微待绝的汉室复兴,立志平定天下战乱,整治六军,岁岁出战,英武盖世,威镇天下,将为蜀汉建成伟大功业,所取勋绩有如伊尹、周公。为何有此不幸,大业即将功成,您却染疾归天!朕痛悼您的逝世,心肝欲裂。推崇您的德行,论评您的功勋,根据您生前事迹追封谥号,让您的精神传扬天下,英名永垂史册。现在特派持使节左中郎将杜琼,赠给您丞相武乡侯印绶,追谥您为忠武侯。英魂有知,对此亦感宠荣。悲痛至极!悲痛至极!”

当初,诸葛亮曾向后主表明自己心愿:“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孙们的日常衣食费用已有宽余。至于臣在外任职,没有额外的花费安排,随身衣服饮食全有国家供应,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有多余衣物,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诸葛亮天生擅长巧思,曾构思并指导改进弓弩使之连射,制造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他推演兵法,设计八卦阵图,无不深得要领。他留世的议论、教令、书信、奏疏都很值得一读,另编成《诸葛氏集》。

诸葛亮死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蜀汉灭亡前夕,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