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最后的北伐(2/2)

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蜀汉和曹魏的再一次大规模交锋,一触即发。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第五次亲自率兵北伐曹魏。据《晋书》记载,这次诸葛亮又率十余万大军注1)出斜谷,在郿县的渭水南原筑垒。天子为此而忧虑,派遣征蜀护军秦朗督统步骑兵二万人,受司马懿节度。一开始诸将打算驻军渭北以待敌,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的粮秣财物都在渭南,这是必争之地。”即引军渡河,背渭水而筑垒。后又对诸将说:“诸葛亮若是个勇者,应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进。若西上五丈原,则我军就无事了注2)。”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并将由此北渡渭水。

司马懿派遣将军周当屯兵阳遂以引诱蜀军。过了几天,诸葛亮不动。司马懿就说:“诸葛亮欲争高地不向阳遂,他的用意我知道了。”派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守备,与诸葛亮会于积石。在高地前接战,诸葛亮不得前进,回到五丈原。当时有一长星坠在诸葛亮营垒中,司马懿就此知道诸葛亮必败,派遣奇兵从后面抄袭蜀军,斩首五百余级,俘虏千余人,降者六百余人。

据《三国志·郭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注3)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

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根据《晋书》、《三国志》等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后,在初期计谋被看破,未能取得便宜,曹魏方面成功防住了蜀汉的猛攻,但具体情况在两本资料的记载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具体来说,《三国志》表示郭淮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建议并且为司马懿所采纳,而《晋书》中全部功劳都归功于司马懿,诸葛亮则强攻无果。

例如关于北原之事,在《晋书》中无记载,而阳遂之战则是司马懿事先预料,但矛盾的地方是司马懿前面刚刚表示诸葛亮欲争高地不向阳遂,后面就派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同在阳遂守备,并且双方最终在高地接战。

《三国志》中的记载相比就很明确清晰了,表示诸葛亮声东击西,虚向西围实攻阳遂,郭淮看破,这里记载的是“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而且最终也是阳遂有备,诸葛亮没能得逞。

相对来说,《三国志》里的记载要更为客观和清晰,《晋书》里的这段记载则很是模糊,并且立场和写法明显和前文一样,反正司马懿超神,诸葛亮渣渣,麾下将领傀儡化。

注1:诸葛亮具体出兵多少在一手材料里目前我本人并没有查到具体数字,《晋书》作为二手材料,数字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见得准确。

注2:这段我个人因为并不清楚那边当时具体的地理情况,所以无法解读这一段话。

注3:兰坑具体的地点暂时未能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