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章 白帝城托孤(2/2)

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二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乃至二百余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

【刘禅继位】

章武三年()五月,刘备灵枢从永安宫起运到成都,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他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

刘禅继位后不久就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立丞相府署,让诸葛亮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朝中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一人裁决,至此蜀汉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

【简议“白帝托孤”】

历史上白帝城托孤是很出名的,现在还有不少人讨论刘备是不是真心准备将江山交给诸葛亮,但在之前,一定要明确一,白帝托孤在三国历史上并不是孤例,而是有先例的,也就是这个模式在刘备之前已经有人用过了。

早在建安五年(00),孙策病重去世之前,他将自己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就对张昭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除此之外,孙策托孤和刘备托孤在其他方面也很类似,孙策托孤的时候孙权才十八岁,刘备托孤的时候刘禅十七岁,二者年龄接近,并且都不大。孙策去世之时,外部强敌林立,除了西边的刘表之外,和北方的曹操关系也不好,内部则因为主人去世,也是动荡不安,而刘备去世之时,蜀汉已经连遭打击,国力大为衰落,内忧外患,情况也很糟糕。

可以白帝城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就是孙策托孤给张昭的翻版,后来无论张昭也好,诸葛亮也罢,二人都是尽心尽力辅佐新主,毫无叛逆之举。作为辛苦的创业者,孙策并不想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交给外人,刘备当然也不想,他们之所以对自己的托孤大臣表达出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准备将江山交给他们,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信任,给托孤大臣增加权威。

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让张昭、诸葛亮这些托孤大臣们感恩,让他们为新主能尽心尽力,同时也有着防备他们的意图,就算日后他们有谋逆之意,但因为他们已经受了大恩,话已经出去了,反而不好有动作。

第二个是让没有经验的新主知道敬畏,毕竟孙权、刘禅没有经验,尚且年少,他们虽然已经成为一方诸侯,但还需要诸葛亮、张昭的辅佐,所以孙策、刘备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作为约束。

不过相比诸葛亮来,张昭的能力要差了很多,孙权也要比刘禅强出一大截,所以后世孙策托孤并不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