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章 昌豨之乱(2/2)

最快更新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所以我才敢去。”

昌豨这一次反叛因为张辽最终采取的是劝降的方式,所以他并没又受到惩罚,这也代表着昌豨同学下一次还有反叛的能力。

【三反】

很快曹操平定了冀州,然后昌豨又反了。曹操这次派遣于禁和臧霸一起去讨伐昌豨,但一开始并没有成功,后来曹操又派夏侯渊支援,在夏侯渊和于禁的合力下,这次昌豨顶不住了,不少部下纷纷投降,其十余座据点也被攻克。

看到于禁等人的攻势凶猛,昌豨又不想打了,由于昌豨同于禁过去有交情,所以他直接找到于禁就投降了。按道理这次昌豨又有机会逃过一劫,当时众将军都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就应该送他到曹操那儿。结果于禁却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律,遵守命令,这是下对上的大节,昌豨虽然是我过去的朋友,于禁难道会因此而失节吗?”亲自到昌豨那里与他诀别,流着泪将他斩首了。

当时曹操在淳于驻军,听说后叹息说:“昌豨不到我这儿投降,而去找于禁,这不是命中注定要死了吗?”从此更加器重于禁。东海平定以后,封于禁为虎威将军。

名为昌豨的闹剧就此正式结束。

【昌豨降而复反的外部条件】

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有“曹操五攻昌霸不下”的描述,这里的昌霸很可能指的就是昌豨,在刘备叛变之际曹操军有过两次讨伐,后来张辽和夏侯渊讨伐过一次,最后于禁和臧霸先是没有攻克,后在夏侯渊的帮助才最终逼其投降,次数的确有五次,因为昌豨也是投降的,所以《后出师表》的描述不是很严谨,但勉强说的过去。

而昌豨在历史上能降而复反这么多次,除了其自身反复无常的原因之外,外部条件也很重要。

首先是时机,昌豨作乱的时间段处于曹操对抗袁绍,讨伐北方之时。当时曹操集团的首要目标是北方的袁氏,昌豨第一次随刘备作乱之时,曹操正面临着袁绍的巨大压力,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花在他身上。而昌豨第二次作乱之时,曹操虽然已经打败了袁绍,但和北方袁氏相比,孰轻孰重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昌豨被张辽劝降之后,曹操也没追究。第三次就算于禁放过了昌豨,事不过三,曹操就算不杀其,但也不会给他机会再次谋逆了。

其次是曹操在徐州的根基不稳。在历史上曹操三屠徐州,两次讨伐陶谦都是一路屠杀过去,徐州当时是血流成河,尸荒遍野,后来曹操讨伐吕布也把徐州重镇彭城给屠了城,所以徐州人对曹操有好感就邪门了,在这种环境下,昌豨在曹操势头发展迅猛之时还能掀起叛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次是昌豨作为东海太守,本身是有一定实力的,拥有一郡之地的昌豨是可以算一个小诸侯的。

最后是曹操的忽视,昌豨作为有过叛变前科的男人,曹操对于其限制太少了,给了其再次反叛的机会,这一点绝对是曹操自己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