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冀州对(2/2)

在袁绍拥有足够的实力后,他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谋划,控制天子取得大义的名分。

当时献帝被董卓所挟持到长安,而袁绍单单依靠冀州一州之地还是无法与强大的西凉军集团所对抗,所以袁绍前期需要积蓄实力,而在袁绍得到北方四州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支持后已经完全可以再和董卓一战。

而袁绍作为反董联军的盟主,同时和董卓有着不共戴天的血仇,无论于公于私,袁绍都有义务消灭董卓,迎回汉室。

一旦袁绍击败了董卓,将献帝迎回旧都洛阳,报了血仇,完成了盟主的义务,那么此刻袁绍的大业可以说已经完成了九成。

袁绍控制献帝后,再拥有最强实力的同时拥有了大义,天下基本就无人可敌了,袁绍只需要以大义的名分将其他不顺从中央的诸侯逐一讨伐,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帝王大业了。

而在当时看来,天底下的诸侯中根本就没有人能阻止拥有着北方四州,同时控制着天子的袁绍。

在沮授“冀州对”的规划中袁绍的主要敌人虽然没明说,但依然是董卓,那时董卓尽管已经被孙坚赶到了长安,但依旧控制了关西大地,手上还有天子汉献帝,实力不可轻视,所以袁绍前期才要积蓄实力。

更何况,袁绍想要夺得天下,董卓和献帝都是必须的。

袁绍作为盟主,需要打败天下的公敌董卓完成自己的义务,所以董卓必须死,而献帝代表着大义,也是反董联军当初的目标,当然不能放过。

沮授“冀州对”对于袁绍的意义来说一点都不亚于“隆中对”对于刘备的意义,早在夺取冀州之前,袁绍就已经有了以冀州为根基夺取天下的想法,沮授的“冀州对”则是对于袁绍原来战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得袁绍拥有了一个清晰的战略。

沮授的“冀州对”和袁绍原来先北后南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和,因此沮授得到了袁绍的重任,被袁绍举为奋威将军,监管袁绍麾下将领,沮授也因此成为了袁绍集团的二号人物。

但可惜都是,袁绍和沮授的想法到底还是有所差异,后期袁绍因为种种原因固执己见,再也听不下沮授的忠言逆耳,错过了多次机会,并没能彻底的完成“冀州对”的目标,袁绍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沮授也丢掉了性命。

历史上沮授的“冀州对”并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逊色,时间还远在“隆中对”之前,但最终沮授和其的“冀州对”却在三国历史上完全名声不显,固然有着其他的因数存在,但这也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