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7章 挟天子而令诸侯 上(2/2)

最快更新汉末三国志最新章节!

nbsp;当时天子之论和兖州残破是曹操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其重要的程度都在兖州的外敌之上,毛玠的一段话坚定了曹操迎献帝的决心,也为后来曹操大规模屯田打下坚实的基础。毛玠也因此被曹操转为幕府功曹。

在历史上真正让曹操下定决心迎天子的人还不是毛玠,而是荀彧。

献帝东迁之后曹操想迎天子迁都许县,但不少人认为徐州还没有平定,韩暹、杨奉新近迎天子到洛阳,又在北面联合张杨,尚不能即刻控制他们。

这个时候荀彧站了出来,说到:“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自从天子蒙乱,将军您首先倡导义兵勤王,只是因为关东地区纷扰战乱,还不能远赴关右,但还是分派将领,冒险与朝廷通使节,虽挽救国难于朝廷之外,而心无时不系于王室,这是将军诚扶天下的一贯志向。现今天子已返回京城,而洛阳又狼藉不堪,一片荒芜,义士有保朝廷的想法,百姓感念旧主而更增哀伤,如能趁此机会,拥戴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大顺;秉持大公无私之心以使天下豪杰归服,这是大略;主持正义以纳英才俊杰,这是大德。

这样,天下虽有人叛逆,必定不会成为我们的忧患,这是很清楚的。韩暹、杨奉岂敢为害?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荀彧的话一锤定音,他先以晋文公、汉高祖的例子告诉了曹操天子的大义必要性,然后还高调评价曹操过去对于朝廷的维护,认为这也是大义,希望曹操不要半途而废,最后更是以迎天子的大顺、大略、大德告诉了曹操大义为何,并且还强调时间紧迫,机会难得,让曹操尽快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建安元年(196)正月,曹操派曹洪去西行迎接天子,但被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据险阻止。

但不久后董承改变了主意,转而开始拉拢曹操,秘密召请曹操入京,于是曹操亲率大军进抵洛阳,并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将许县改名为许昌,并作为大汉都城。随后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在一开始大家对于迎奉天子这件事情都是说的很委婉的,贾诩说奉国家,毛玠说奉天子,而沮授说的更好听“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而“奉”是什么意思呢?是拥戴的意思,实际上呢?这些诸侯为什么要迎天子,说穿了不就是利用吗,至于拥护献帝,奉天子,别笑了,你当老大好好的还会去再干老二的位置,甚至连老二的位置都未必干的上?你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但后来沮授实在是没办法了,只好干脆把这层遮掩也去掉了,对袁绍直接的说出了“挟天子而令诸侯”,但袁绍就是没动作,眼睁睁的看着曹操把献帝抢走了。

那么在三国历史上诸侯中有真正意义上奉天子的吗?有这种高风亮节的诸侯吗?

还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