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6章 难得的机会(2/2)

蔡老板的厂子就是一家晶圆厂。

这是蔡老板在1985年投入500多万美元引进自曰本的4英寸晶圆厂,在当时已经就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发展三代。

这两年随着设备开始老化,再加上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效益开更是下降的厉害。

转让价格售价在200万美金左右,200万美金有多少软妹币了?1000万以上。

这笔钱对于香江的商人来说,也是不小的钱,但是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也不算太大。只是他们热衷于炒楼花炒股票,对于集成电路这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没人看得上。

而外地厂商,像台湾、曰本、韩国就更加不屑一顾了。他们本地发展的比这还好。

随着详细了解,余子贤还了解到现在这个厂子还有长期贷款负债800万,也就是说现在老板售价1000万,接手的人需要付出1800万。这差不多也是近350万美元了。

这老板也太精了,500万美元的投入,现在还需要350万美元,难怪没人接手。

不过,余子贤还是想要!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

此时的共和国有国家级集成电路引进项目——908工程。但是这个项目几乎成了一个技术引进的笑话。

而余子贤想走自己的途径。

当时为了治理散乱差问题,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举办集成电路战略研讨会,提出“531战略”。即“普及5微米技术、研发3微米技术,攻关1微米技术”,并落实南北两个微电子基地。南方集中在江浙沪,北方集中在燕京。

1988年至1995年,在政策扶持下,共和国诞生了五家具有规模的国有半导体企业:江苏无锡华晶电子(原无锡742厂与永川半导体研究所合并)、浙江绍兴华越微电子(1988年设立共和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申城贝岭微电子、申城飞利浦半导体(1991年设共和国第一座5英寸晶圆厂)、和燕京首钢NEC(1995年设共和国第一座6英寸晶圆厂)。

1990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八五计划(1990-1995),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制程,决定启动“九0八工程”,总投资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电子,建设月产能1.2万片的6英寸晶圆厂,由建设银行贷款。还有5亿元投给9家集成电路企业设立设计中心。

但实际结果是,由于官僚体系拖延,九0八工程光是经费审批就花了两年时间。然后从美国朗讯引进0.9微米制程,又花了三年时间。

九0八工程就是如此。而官僚体系在决策时,盲目追求技术先进,根本不考虑市场因素。

不过,这一点现在的余子贤没办法插手,所以无需多言。

在此之外,还有有一点,不管公私,只要是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引进先进技术,都不得不面临巴统禁运——这是欧美国家因政治因素而强加的给共和国身上的枷锁。

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起,共和国就被西方国家主导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

1994年巴统由于苏联解体而宣告解散,但是西方对于共和国的技术封锁并未停止。

1995年9月,包括原巴统17个成员国在内的28个国家,在荷兰瓦森纳召开会议,决定以控制武器技术扩散的名义,建立技术出口控制机制。

1996年7月,西方33个国家正式签订《瓦森纳协定》,民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电子器件、计算机、传感器等九大类。军用技术控制清单包括22大类。共和国同样处于被禁运国家之列。

在电子领域,韩国、湾湾可以轻轻松松从欧美进口先进电子设备,而共和国大陆只能购买落后5年以上的淘汰技术。而韩国、台湾依靠电子产业优势,同样对共和国大陆进行技术封锁。如台湾官方禁止台积电等企业,到共和国大陆投资建设先进制程晶圆厂,禁止湾湾液晶面板企业到大陆设厂。即使设厂也只能投资落后湾湾一代的生产线。湾湾厂商通过合同约束,严厉禁止湾湾技术人员,跳槽到共和国大陆相关企业工作。

在各方面严防死守下,共和国企业要想获得先进技术,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外国企业则凭借掌握的先进技术,在共和国市场予取予求,占尽便宜。

所谓的“以市场换技术”,成为改开三十年来,在集成电路行业成为了一个最大的笑话。

据一些机构估算,共和国为此付出了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的巨额产业代价。

而就在1990年,共和国大幅降低关税、取消计算机产品进出口批文、开放了国内电脑市场。顷刻间,国外的286、386电脑如潮水般涌入,长城、浪潮、联想等国内公司溃不成军。

1991年由美国英特尔和AMD,掀起的“黑色降价风暴”,更是让共和国计算机产业雪上加霜。由于绝大多数整机企业,积压了高价买进的芯片,从而背上巨额亏损的包袱,一家家电脑整机厂商,前赴后继般悲壮地倒在了血雨腥风之中。长城、浪潮和联想也都元气大伤。

在微电子集成电路方面,国内企业继80年代中后期陆续亏损后,90年代纷纷倒闭,国内集成电路工业,逐步变为三资企业为主的局面。

到1990年代末,共和国微电子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至少是10年。

所以对于这些国家项目,余子贤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从始至终,他就是抱着避而远之的态度。

要想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余子贤打算在尽量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引导国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个人影响国家的技术发展和政策方向,这算有点痴人说梦的感觉,但是余子贤必须这样搞。因为,他一个人就算是巴掌再大,也捂不了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许许多多的窟窿(产业坑)。

但是这之前,他必须成长为一个不容国家忽视的从在才可以。

不然一切都将是做梦。

而似乎眼前这就是一个好机会——买下它,拥有自己的集成电路工厂,迈出产业发展最坚实的第一步。

只是这第一步,似乎非常难!1800万,余子贤城从那里去搞?